若兮号将会带领大家了解百万人的三国志,希望你可以从本文中找到答案。

在家玩QQ三国用什么模式比较好?

在家玩QQ三国用什么模式比较好?

软件模式是最占电脑资源的,而且画制不行。一般不用这个,但是如果你要用外挂或者脚本什么的,就只有这个了。原来系统预设的的是openGL模式,但是我的机子容易死机,后来改成软件模式,可以正常游戏了,但是很占电脑资源。后来改成D3D模式就好的多了,基本上用D3D模式开2个号用的电脑资源比用软件模式开1个号用的资源还少,而且用软件模式刷副本的时候,尤其是是JS用60级技能,打BOSS的时候火花很大,用D3D模式看着火花很大,感觉很过瘾,但是用软件模式的时候,这个火花会使你非常卡,就像是你电脑卡造成的,所以如果你的电脑配置一般的就别用软件模式D3D模式和openGL模式占的电脑资源!如果你是双核的CPU,D3D和openGL开一个号基本上只能占15~25左右,如果你用软件模式的话开一个都是48~52左右!

正史中,三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和兵力情况到底如何?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三国时期“十万大军”是各方兵力投入的标配,像官渡、赤壁、夷陵之战更是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

其实在正史中,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受战乱、灾荒、瘟疫等影响,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损失非常严重。据历史学家葛剑雄估计,三国初年的总人口在2000万左右,而汉桓帝时期东汉人口接近6000多万,人口数量相比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另据《三国志》记载,蜀汉灭亡时,有士兵10万、东吴灭亡时有士兵23万、曹魏极盛时有士兵70多万,三方加起来的总兵力在100万左右。

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看,十个百姓养一个人兵是临界点,小于这个比例百姓将无法承受,军民比例维持在1:10,这基本符合蜀汉和东吴的情况。曹魏因为国力强盛、户口众多,所以军民比例大致为1:20。

魏蜀吴三国加起来一共100多万军队,这就基本决定了当时战争的规模。因为除去常备军外,三方能投入实战的兵力要远远小于100万。

就拿曹魏灭蜀之战举例。

当时曹魏共出兵18万,兵分三路进军,这已经是曹魏当时能动员兵力的极限了。而蜀汉除守备南中的兵力没有调动外,基本是举倾国之力防御。最终的结果是蜀汉在还剩10万兵力的时候投降了,如果蜀汉阵亡将士以3万估算,那么曹魏灭蜀之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在30万左右。

不过此战并不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要论规模最大,当属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一战,此战波及曹魏、诸葛诞和东吴三方,共投入兵力50万左右。

这是动员力较强的三国时期的状况。以此为参照,可以大致衡量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时期的兵力情况和战斗规模是个什么样子了。

我们先从黄巾之乱说起。

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派皇甫嵩和朱儁率军前去镇压。东汉政府军主要由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也就是中央常备军和三河骑兵(河南、河东、河内)组成,再加上临时招募的精壮青年,总人数为四万多人。

黄巾军与之相比虽然声势浩大,人数众多,但绝大多数都是随军的家属,真正用于作战的士兵比东汉政府军多不了多少。

其中双方交战规模较大的战役为广宗之战下曲阳之战。广宗之战,黄巾军阵亡三万余人,另有五万多人投河而死,损失共计八万人,其中妇幼家属估计占到八成。下曲阳之战,皇甫嵩将俘虏的十余万黄巾军全数斩杀,用其头颅筑城京观。

至此,黄巾起义宣告失败,但其残部仍然在各地活动。而当时东汉政府能拿出这四万多人可以说是倾尽全力了,因为还有不少人布置在西北防御羌族叛乱,比如董卓等人。

再看军阀混战时期

这段时期以官渡之战为例。

关于官渡之战的交战兵力,据《三国志》记载,袁绍方面投入了十一万人,其中步兵十万,骑兵一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

这点是没有争议的。因为当时袁绍占据的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四地户口充实,能凑出这11万人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过这已经是袁绍的极限了。

而曹操投入了多少兵马,这就有争议了。以《武帝纪》记载,曹操是“兵不满万”,但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俘虏了七万多袁军。如果曹操手里只有几千人,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控制,甚至于最终坑杀这7万多袁军是不符合常理的。

这几千人应该是曹操直接指挥参战的兵力,加上其余战线的军队,如驻守白马的刘延、于禁所率的援军,再加上曹操一直缺粮,所以曹操的兵力投入不会太多,但也至少在两万人。

受到人口基数的影响,真实历史中的三国兵力和战争规模要比《三国演义》中小很多。不过以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战和曹魏灭蜀汉之战的规模来看,三国时期也不乏兵力投入数十万这样的大规模战役。

易中天品三国说贾诩是三国最聪明的人

易中天品三国:评贾诩为当时最聪明的人,称其洞悉人性,洞察人心,可谓至言!

一般人认为诸葛亮最聪明,但是易中天认为贾诩比诸葛亮更聪明。贾诩在战乱年代活了77岁。那时人的平均寿命怕不到30岁吧。

贾诩该走就走,该投降就投降,该寂寞就寂寞。

第一次贾诩帮助两个西逃的败将重回洛阳取得胜利,但是他知道这两个人怕他,敬重只是表面的,就毅然出走,到了另一个地方也是不行,就又出走到张绣那里。如果他不走,可定被杀。功成杀功臣的事屡见不鲜。

贾诩见张绣打不过曹操,就劝张绣投降曹操。如果打不赢也要打,最后就是失败。或死或落荒,没有好下场。这样投靠曹操这颗大树,虽当不了王但是可以称臣。

投降曹操后,贾诩很低调。不多出主意,闭门谢客,子女不和权贵联姻。这样曹操就不怀疑。在战乱的年代,他能游刃自如,很是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