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兮号将会介绍冻伤成就怎么做,有相关烦恼的人,就请继续看下去吧。

名人思考成功的例子

名人思考成功的例子

大名鼎鼎的海伦.凯勒,目盲耳聋口哑,居然能克服困难成功同外界交流,而且人生境界一流,并著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中国古代专心而成功的例子

1、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凿壁偷光专心读书。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自己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有很多书。

匡衡就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2、李白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看见婆婆磨铁杵故事。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婆婆做什么,老婆婆告诉李白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扩展资料:

牛顿专心实验忘记吃饭

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

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但当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凿壁偷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世界上第一个预报成功、并取得明显减灾试销的地震是

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度41分、东经122度50分)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

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在地震烈度7度区域范围内,有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人口167.8万;还有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7万。合计人口834.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辽宁省是我国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国的首列。鞍山市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全国素有“钢都”之称。该区交通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是东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还有大型水库1个,中小型水库109个。

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

这次地震震中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区内房屋及各种建筑物大多数倾倒和破坏,铁路局部弯曲,桥梁破坏,地面出现裂缝、陷坑和喷沙冒水现象,烟囱几乎全部破坏。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很大,北到黑龙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苏省的宿迁,西达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镇和陕西省的西安市,东线越出国境至朝鲜,有感半径达1000公里。

这次地震由于发生在人口密集和工业发达地区,因而对地面设施和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破坏,震害现象复杂且多种多样。据震后统计,地震造成城镇各种建筑物破坏,占原有总面积12.8%公共设施破坏更为严重。其中,破坏道路近3万米,给排水管路16万多米,供电线路100余万米,通讯线路45万多米,大小烟囱400多个。损失大量工业设备和生产物资;在农村造成民房破坏占原有面积27.1%,破坏公路38公里,各型桥梁:2000余座;水利设施700多个,堤坝800多公里,喷砂埋盖农田180多平方公里,使生产资料和设备也受到很大损失。

从整个震区经济损失看,城镇房屋共损坏500万平方米,城镇公共设施破坏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损坏1740万平方米,城乡交通水利没施破坏2937个;总共折合人民币8.1亿元。城镇和工业震害所占比重较大,两者相比,城镇占总损失的61%,农村占39%。

成功预报海城地震解密

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营口探亲。2月4日早,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出于“地震就是命令”的责任感,他赶到营口市科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在对地震台源源不断报上来的数据绘制出图表后,他在2月4日中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日晚12点左右可能会发生7级的大地震。

营口已经处在高度紧张中,1974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地震的突然袭击……”

此后,营口地区不断出现地震前的征兆,当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推测和锁定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1975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地区有发生五六级地震的可能。

从2月1日开始,营口地震台地震仪的指针开始摆动,到2月3日,小震增强。2月4日凌晨,辽宁省革命委会地震办公室发布简报称,即将发生5级地震。2月4日早晨7点50分,一场4.8级的地震发生了。这场地震让李志永和近一个月在水库的观测结果以及6年前在邢台地震中所取得的重要经验联系起来。“可能因为我介绍是北京来的,还有我的工作单位等,他们都把我看成专家了。”李志永后来推测说。他把这一推测结果和图表往3位局长面前一摆,阐述了自己在邢台地震期间的经验和自己的一套推论:“现在形势非常紧急……”

局长听完,就往市里走,下午市里有个关于地震的紧急会议,李志永的这个推论被在会议上传达,并通过街道办等基层组织传达给市民。许多人证实,在海城地震发生之前的那天下午,居民被通知,晚上可能有大地震,必须做好抗震准备,睡觉不能关灯锁门,有的地方甚至通知放映露天电影,建议居民不要进屋睡觉等。

下午的会议开完后,有群众打电话说有地气涌出地面,李志永和地震办的人驾车去看,在回头的路上,大地震就发生了,“我看见火球从地面上冒起,大地在不停地喷砂喷水,亲历这种场面和别人的描述感觉完全不同。”根据邢台地震中的经验,他初步判断地震级数为7.4级,并把数据提供给军方作为抢险救灾的依据。

海城大地震,震级7.3,震中烈度9度多,波及了6个市、10个县,却仅有1300多人死亡,占全地区人口的0.016%。在海城地震发生后,联合国确认海城地震预报为人类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对强震作出准确临震预报(海城县属鞍山市管辖)。

※节选《新世纪周刊》 作者:李梓

预报地震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1、成功进行了短临预报,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海城地震前,我国地震部门曾经作出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早在1970年,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根据历史地震、现今地震活动及断裂带活动的新特点,曾确定辽宁省沈阳一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5一6级地震。不久,国务院就批转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对7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地震中期预报。1975年1月下旬,辽宁省地震部门提出地震趋势意见,认为1975年上半年,或者l一2月,辽东半岛南端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国家地震局也提出了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2月4日0点30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2月1—3日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第14期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点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4日10时30分,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电话通知,并发布临震预报。

由于震前作出了中期预测和短临预报,省政府和震区各市、县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因而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比如,营口县政府在震前采取四条应急预防措施:①城乡停止一切会议;②工业停产,商店停业,:医院一般患者用战备车送回家,少数重病思者留在防震帐蓬里就地治疗。城乡招待所、旅社要动员客人离开;③城乡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④各级组织采取切实措施做到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方。上述防震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各街道、乡一方面用广播喇叭,另一方面派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撤离危辗课荩 械幕乖诼短旆庞车缬埃 蚨 畲笙薅鹊丶跎倭松送觥H绱τ诘卣鹆叶度区的大石桥镇,共有居民72000人,展时房屋倒塌67%,但只死亡21人,轻伤353人。再如,一个当地驻军,震前正同鞍山市春节慰问团举行军民联欢会,与会人员上千人,当接到紧急防震通知后,决定联欢会只讲话不演节目。结果人员刚刚撤离,地震就发生了,礼堂倒塌,只伤了一个最后离开的战士。

此外,由于震前广泛开展了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了应急防震的知识,也有效减轻了伤亡和损失。如2月4日大连至北京的31次旅客快车,载满了1000多名乘客奔驰在地震区的铁路上。19点36分列车运行到极震区唐王山车站前,火车司机突然发现车头前方;从地面至天空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这位司机懂得地震知识,马上意识到这是地光,判断地震即将到来,他沉着地缓慢减速,在减速过程中地震发生了。由于很低,末出现事故,安全地把列车停了下来,保证了全体旅客的安全。

海城地震发生在现代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地区。该区绝大多数房屋未设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当地农村多数人的习惯,震时已都入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事先没有预报和预防,人员伤亡将十分惨重。国内其他未实现预报的7级的大地震,如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分别为14%、13%、18.4%。按这三次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员伤亡将近15万,死亡可达5万。而由于发布了短临预报,震区各级政府组织群众预防,使全区人员伤亡共18308人,仅占7度区总人口数的0.22%,其中,死亡328人,占总人口数的0.02%,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轻重伤占总人口数的0。2%。

震前预报预防的成功,还带来了其他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人员伤亡的减少,尤其是青壮年伤亡减少,有效地保证了灾区的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顺利进行。减轻了由国家大量派出救灾人员和因停产而引起的损失。地震前,灾区工农业日生产总值2600万元,震后大部分在10天内恢复了生产,全区在2个月内就全部恢复了生产。如果没有预报和预防,按半年产的时间计算,将损失30—40亿元。另外,震前对一些要害部门进行了加固和处理,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次生灾害。如辽阳参窝水库,是全省大型水库之一。原无地震设防,工程质量也有一些问题。1975年1月进行了坝体加固,地震时,坝区山石滚落,坝体裂缝加大,冰面出现90米长裂缝,但是整个大坝却安然无惹。又如,庆明化工厂于1974年12月下旬对库存的4950吨易爆产品采取了紧急调出措施,免除了可能因地震引起的爆炸。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震动了世界。这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由被动到主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它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使人们看到了地震预报的前景是光明的。据估计,海城地震预报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仅就这一点来说,这次预报可以说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1976年6月,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负责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现场说:“中国在地震预报方面是第一流的。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2.有效地组织抗震救灾,进一步减轻了地震灾害损失。

海城地震刚过,辽宁省政府就连夜在海城县成立了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医疗卫生、物资供应、抢险维修、治安保卫、地震测报等机构,立即指挥实施救灾对策方案。省内末受灾的地、市,分别在海城、营口两县设立支援救灾工作站,分工包干救援。沈阳、辽宁军区也在震区设立了指挥部,指导当地驻军进行抗震救灾。如海城县驻军在震后10—20分钟就进入了救灾现场。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共救出2700余人。有一个团在地震当晚就救出426人。海城驻军某师一个侦察连,震后2分钟就进入县招待所,和随后派出的一个工兵营一起进行抢救,先后打了40多个洞,奋战了5昼夜,挖出60多人,共救活了18人。救人时一般先给伤员打强心剂,然后再抬出来,用这个方法救活了5名伤员。2月6日后,解放军开始全面清理废墟,每当清理一个地方,先喊一喊,听于听,看一看。2月9日上午11时,最后救出了一个被压埋了110个多小时的外地采购员,这个伤员身受重伤和3度冻伤,经医院及时抢救脱离了危险。

地震后,北京、吉林、河北等省市以及辽宁省内共派遣101个医疗队进入震区,医护人员共3480人。他们在当地群众和驻军协助下,在震后2、3小时内,基本上把重危伤员抢运到乡村临时设立的医疗点或交通方便的公路两侧,因地制宜地对伤员进行了急救处置。在震后12小时内基本上完成了伤员抢运任务。省政府紧急安排省内16个县级医院、军队3个野战医院以及灾区临时开设的3所医院接收治疗重伤员。到震后3月19日止,县级医院收治的4700多名重伤员已有3464人基本痊愈出院。震后震区还普遍开展了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制止了传染病的继续发生,使发病率大为减少。

震后,灾区人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较快恢复了生产,重建了家园。在恢复生产中,国家和省投资10.3亿元,震区自筹资金2.5亿元。在重建家园中,经过两年努力,农村共建用房857万平方米;经过16年努力,城镇共修建房屋355万平方米,公共设施11万平方米,国家和省级投资17.8亿元,灾区自筹4.6亿元。

3.要重视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治。

这次地震由于发生于严寒腊月的冬季,震后的次生冻灾、火灾严重。震前,连续多日偏南风,气温逐月回升,2月2日至3日,最高气温3—6℃,冰雪消融;但风云莫测多变,震后突然转东北风,漫天大雪,,气温急剧下降,最低温度达一20℃以下,最高也在一5℃。气温的冷热巨变,加上多数人住在不防寒的简易防震棚内,造成了严重的冻伤。另外,防震棚多系易燃材料搭成,冬季严寒取暖再加之做饭、照明等,造成火灾亦很严重。据统计,火灾及冻灾共伤亡8271人,其中,冻死和捂死372人,’冻伤6578人;震后共发生防震棚火灾3142起,烧死341人,烧伤980人。上述次生灾害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32%,比例相当惊人,是值得记取的一条教训。今后在预报地震的同时,应同时考虑不同条件下次生灾害的预测、预防问题。

他才是亮剑男主最初的人选,却因片酬低拒演,成就了李幼斌,他是谁?

当初《亮剑》在准备拍摄选角时,历经坎坷。《亮剑》这部剧总投资在900万左右,主演的片酬定在了55万。而当时导演陈建心中“李云龙”第一人选是唐国强。唐国强是国家一级演员,知名老戏骨。主演的《三国演义》、《雍正王朝》等都是优质品。为让唐国强顺利出演,陈建将原先定的55万片酬增加到100万,但对方还是因为片酬低、档期等原因委婉拒绝。陈建导演就找到了李幼斌来出演这个角色。

唐国强虽然也演过很多抗战剧,但角色一般都是稳重、成熟、有志有谋的,不一定适合李云龙。而李幼斌就不同了,他把李云龙这个人物的性格诠释的更加鲜活丰富,让观众很容易入戏。这才成就了一部经典作品。

唐国强曾是“李云龙”第一人选

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幼斌老师并不是这个角色的第一人选,据说,当时导演先找的人是唐国强老师,因为虽说李幼斌老师在之前也曾拍过不少电视剧,但是在当时,人气并没有唐国强老师高,所以是因为唐国强老师因为片酬太低而拒绝了这个角色,才会轮到李幼斌老师,但是李幼斌在看了剧本之后,认为这个角色不适合自己,因为自己年纪已经快50岁了,所以只想接一些轻松的电视剧。

唐国强嫌片酬太低拒演,最终成就了李幼斌

他同意接拍这部戏的原因是他的老婆看过剧本后认为这部剧非常不错,肯定会火,所以才劝说他去试一试,不要错过机会,李幼斌老师这才听从了老婆的建议,果然在最终播出之后火遍全国,也让李幼斌老师爆红,可以说《亮剑》成就了李幼斌,而李幼斌也成就了《亮剑》。

《亮剑》不一定适合唐国强

2005年《亮剑》一播出它就称霸收视榜,后来被重播上千次,无论播出多少遍,观众看得都不觉得腻。这部剧可以说是真正成就了李幼斌。其实,据说,“李云龙”这个角色第一人选并不是李幼斌,而是唐国强。当时导演找到了唐国强,唐国强觉得片酬比较低,所以就拒绝了。许多人会说唐国强老师错过这个角色太可惜,但其实说实话,如果唐国强来演,这部剧不一定能火。因为他一直演的都是一些正的角色,而且他的人也看似很稳重,文质彬彬,很难演出狡黠的感觉。我觉得不适合自己终究不是自己的,好的角色给适合的人演,才能发挥出人物最大的特点。

《亮剑》为什么可以成为经典之作

李幼斌版《亮剑》,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的“不一样”。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叙事,不一样的故事,还有不一样的环境条件。人物,是作品的灵魂。哈姆雷特的经典,就在于他的“这一个”。《亮剑》的独特,就在于它的“不同以往”。叙事,可以是一种技巧,但是,“手法各有不同”。巧妙,能引人入胜。拙劣,就不忍卒读。故事情节。是作品的血肉。是否“好吃”,除了本身以外,“加工”也是必要的。当然,受众也是一方面。这年月,皇帝的女儿也不是都能嫁出去。也需要策略。总之,《亮剑》的成功,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

《亮剑》是抗战经典剧

说到《亮剑》一定没有人会陌生,15年前,这部抗战神剧横空出世,即使放到现在,不管看过多少遍的人也仍会为它感到惊叹,因为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太过饱满,观众们都被被代入其中,所以看多少遍都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尤其是李云龙这个角色,这部剧是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看过小说的人们都知道,电视剧只拍摄了小说的一半,后面的剧情并不适宜播出,但是后面的故事更能够体现李云龙这个人物的魅力和亮剑的精神。

李幼斌把李云龙演“活了”

李云龙就是一个极其大男子主义的人,常常违抗上级的命令不说,而且冲动易怒,出口成脏,也没有文化,但就是这样一个粗糙的“大老粗”,却征服了每一个观众,因为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的勇猛果敢,充满了江湖义士的重情重义,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虽然文化不高,但却可以成为很多人的榜样。这个人物塑造得如此成功,完美的演绎离不开演员李幼斌精湛的演技,可以说是李幼斌让李云龙这个角色活了起来,而换做其他任何一个演员,都不一定能够有这样淋漓尽致的效果。

《亮剑》让李幼斌成为老戏骨

电视剧中李云龙的人生经历大概非常契合李幼斌的演艺之路,都是从小角色慢慢成长为大碗,所以观众认为李幼斌就是李云龙,黄志忠也是优秀的演员,但珠玉在前,看了几集,感觉黄志忠怎么演成了李幼斌?和李云龙没甚关系似的,经典还是无法超越的!著名老戏骨李幼斌相信许多观众们都非常的熟悉,他拍摄了许多经典的角色,但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成名作《亮剑》。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成就了李幼斌,让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一跃成为娱乐圈中知名的老戏骨,看过这部电视剧的许多网友们都觉得李云龙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为李幼斌量身设计的,也只有他的形象和嗓音才能演得出这样的一个豪爽不拘小节的军人形象。

演员是非常重要的,是构成一部戏的核心一环

这部剧中的演员选得都非常的恰到好处。不管是主演,还是配角都非常的出彩,所以整个电视剧的质量都非常的高。而不是靠着几个主演来牵动一部戏的收视率。这里面包括了投弹能手王根生,迫击炮王王成柱,骑兵连长孙德胜等许多这些不起眼的小角色,却在很多时候都能让观众感动落泪,成为了观众心目中难忘的抗日英雄。而这部亮剑所刻画的八路军将领李云龙偏偏剑走偏锋,颠覆了以往人们心中的那个好好先生的八路军军官的固有形象,他敢想敢干,不服上级命令,有种泥腿子出身的痞气,还带着一种狡猾性格的八路军将领。

李幼斌是位优秀的演员

看完这部剧,在这些主要演员里我很难找到一个演技差的人,可以说在这部剧里当真是神仙打架,互飙演技。无论是团长还是政委,或者说是晋西北铁三角,又或者是说楚云飞,哪一个不叫人印象深刻,哪个不叫人拍手叫好。亮剑是一部抗战电视剧,但它却赚足了我的眼泪,也让我开怀大笑,很少有一部电视剧能让我有如此感觉,这么多年这部电视剧我已经看过不知几遍了,但现在有时间的话,我依然还想再看一遍,哪怕这里面所有情节我都已经刻在脑海里了,这恐怕也就是经典的魅力了吧。李幼斌不愧是个优秀演员,对李云龙这个角色分寸把握拿捏的百分之百的到位,简直把个李团长给演活了。

唐国强也是名副其实的老戏骨

看过老《三国演义》唐国强演诸葛亮角色,真心为唐国强的演技折服,感觉无论形态、动作、眼神还是仪表都拿捏的不差分毫,以前只是觉得演的很好,再看一遍才感叹竟然好到这种程度,感觉这个角色塑造的太成功了啊,之后其他人塑造的诸葛亮这一角色不能说差,但和这个相比,简直就是没法比啊,个人感觉角色塑造堪比六小龄童的孙悟空。

唐国强是影视界的常青树

唐国强的演技,还的追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部电影《小花》,男主人公赵永生的扮演者就是唐国强,刘晓庆、陈冲分别扮演了何翠姑、赵小花的角色,李谷一演唱了主题曲《绒花》,当时这部电影岂能用“火”字代替,有的演员因此登上了《大众电影》杂志的封面,同年代的李双江、李谷一的歌唱也算是出类拔萃,那么唐国强年轻、英俊、潇洒正面人物形象,从此也就顺理成章的走进了大众视线。

迄今为止扮演了影视剧中的各类人物,尤其是伟人毛泽东,及古月之后最成功塑造伟人形象的演员之一,有口皆碑。那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形象,则已达到高峰,用天衣无缝来形容也不为过,完全符合罗贯中原著中对人物的刻画,新版证明还是唐国强的孔明形象更胜一筹,无法超越。四十年演绎生涯对各类人物的理解、深度研究并形成了独特风格,影视界的常青树,就经验而论始终要技压群芳,载入影视史。

唐国强一生获奖无数

唐国强出身于1952年,今年已经66岁,论演技在表演圈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到目前为止,唐国强可以说是中国非常多产的影视表演艺术家,累计拍了103部电视剧和21部电影,35次获得各类奖项。唐国强作为表演艺术家,他对表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比如说演毛主席时,他有一个动作,就是把烟蒂在脚底一划,把一个不拘小节的农民领袖表现的淋漓尽致。

结语

回首唐国强这四十年的演艺生涯,从“奶油小生”到“开国领袖”,他不停地在攀登自己演艺事业上的一个又一个巅峰。有一次《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采访唐国强,问他说:“你觉得自己做演员的优势是什么?”唐国强回答道:“我不具备明显的优势。我没有爆发力,不善于短跑,但我是长跑运动员,我跟他们比耐力。男演员比到最后就是比文化,比文化积淀。同一句台词,18岁讲,30岁讲,70岁讲,内涵、情感是完全不同的。”